首页

搜索 繁体

在北宋当名医 第29(2 / 2)

,都是沉淀的硝石。

看来再晒两天,应该就能重新刮出硝石。

他把陶罐搬到灶房里,夜里院外有露水,陶罐放在外面,只会拉长晾晒的时间。

接着,他把今天装青苔的小罐子拿出来,倒出里面的青苔到圆盘簸箕上面。

再将簸箕放到小炉子上面,这个炉子许黟都是用来烧水的,如今拿来放簸箕,刚好合适。他在炉子里点上火,打算把铺在上面的青苔焙干。

这簸箕是他在集市里买来制药的,外层用火烧法防虫蛀后,隔着明火烘焙药物,也十分方便,不易燃烧。

许黟搬来小凳子,一边观察着青苔的干湿状态,一边注意下方的火苗有没有熄灭。

一个多时辰,青苔终于烘干,许黟拿出惠夷槽[注3],把青苔丢进去,握住碾盘的两端,将里面的青苔细细地研磨成粉末。

许黟将研磨好的青苔粉末装到干净的小罐子里,密封好后,放到药箱的第二层格子里。

这层格子,放的都是外用药。

目前,放进去的外用药,还没拿出来使用过。

但许黟并不在意,他看了一眼窗户外面,院外静谧无声,清风朗月。是时候洗漱睡觉了。

明日,他还要出诊。

郑官人家住在东城郊, 东城郊有不少权贵人家安置用来玩的庄园,这些都和他家无关。他家只是正巧将院子建在此处,与城中富庶地段的寸金寸土相比, 同样的钱能在城郊买到面积不错的大院子。

郑家的前院栽种着一片碧绿竹林,竹中有个歇息的亭子。顺着铺着石子的小道,进了院门,便可看到接待客人的堂屋。

风清竹秀, 院子宽敞平整, 许黟看得眼睛微微热,这么一大片院子, 可以晒不少药材呀。

“辛苦许大夫跑一趟, 家里已备了浅薄茶水, 还望许大夫不要嫌弃。”郑官人谦虚地抬手,示意许黟进屋。

许黟点点头,进了堂屋, 发现里面空间很宽敞, 多数家具都是用竹木打造,却不失文雅大气,可以看得出来,这户郑官人家里是耕读人家。

相较于许家的家境,郑家更加富庶,虽没有定居在县城里, 可住在这儿房屋宽敞舒适,环境幽雅清静, 更加适合读书人。

郑官人道:“家母年老, 如今又因如此遭遇,近日都歇在屋中不出来, 还望许大夫进屋诊脉。”

“有劳郑官人带路。”许黟挎着药箱,淡定道。

离开堂屋,两人朝着竹木走廊走了一段路,进入到后院,许黟见到有两个老仆人在整理后园,竟是个菜园子。

郑官人看许黟感兴趣,就笑着说:“城郊地广,先前买下这个院子,就觉得后院太过空阔,家母又是个闲不住的,就在家里开了菜园子,种些时蔬解解馋。”

许黟羡慕道:“甚好!”

他种过中药材,但没种活过蔬菜,种一样死一样,他哥曾说,他这辈子就跟种菜无缘了。

这会,他又冉冉升起念头,若是在郊外买个院子,种些菜如何?

不多时,他们来到郑母的屋子。郑官人先敲了敲门,低声地说明来意,里面才有人过来开门。

屋子里阴沉沉的,隔着一条厚厚的帘子,出来开门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妈妈,看到郑官人扶身道:“官人,老太太睡了。”

“这……”

郑官人有些不确定地看向了旁边的许黟。

许黟道:“无碍,疮疡科[注1]可只看发病部位,要是郑官人没有异议,还是可以诊看的。”

郑官人没犹豫:“许大夫请进。”

那名守着屋子的老妈妈看了看许黟,有些意外这么年轻,小声地询问了郑官人两句。

如此年轻,真的能看好老太太的病吗?

郑官人也不清楚许黟的能力,可经过昨天那一幕,他觉得还是得试一试。

用人不疑疑人不用,他既已请了许小郎来看病,就不要去怀疑对方的能耐,“不碍事,让许大夫先看看。”

老妈妈没再问了,撩开厚重的帘子,请两人入内。

许黟一进屋,眉梢不由地拧起来,房间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箱柜,还有不少陈老的家具,将偌大的屋子,挤得杂乱无序,难以落脚。

老妈妈连忙解释:“老太太勤俭,不舍得把旧物抛了,便都存在屋子里。”

许黟“嗯”了一声,闻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霉味儿,眼睛余光去看郑官人,他亦闭住呼吸地皱着眉,可以看得出他很少过来。

“老太太?”老妈妈进到里屋,来到床榻前,半倾身地撩起一角,轻声喊了两句。

老太太睡眠轻,很快就被唤醒。老妈妈扶她起身穿上外衣,拿了帕子给老太太擦脸,小声说道,“官人带着大夫进屋来了。”

“快让他们进来。”老太太道。

“好的。”老妈妈出来喊人。

于是,许黟和郑官人又进了一帘门,来到里屋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